播州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字体:大 中 小 |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视力保护色: |
乡村治,百姓安,国家稳。2024年,播州区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不断抓治理夯根基、强产业兴就业、美环境优服务,固本培元、守正创新,推动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重点任务同向发力、同频共振。
新民镇龙丰村坚持党建引领,聚焦“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以“红星自治村民组”建设为抓手,切实增强基层自治的内生动力。
寒冬时节,在新民镇龙丰村,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村民们相互配合、团结协作,有的挥着铁铲挖土,有的清除杂草,对路面进行平整、回填,现场随处可见大家忙碌的身影,施工氛围浓厚。
这条300多米道路的修建,主要是方便下五龙组群众的日常出行。施工前期在红星管事组的建议下,大家积极响应、投工投劳,纷纷参与到建设中来,以主人翁精神改善村居环境,合力共建美好家园。
“出工的群众有110多户,我们整个村寨,几乎每家每户都参与进来,都想早日把路修好,方便大家出行。”龙丰村村民苏朝伦说。
村民自发修路,看似平常,却是新民镇龙丰村以党建引领赋能基层治理的生动缩影,充分展现了村民自治内生动力,进一步实现了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社会治理新格局。
“龙丰村充分发挥党支部引领作用,以桃源龙丰、椒红庭院为发展定位,通过凝聚群众、发动群众、带动群众,进一步强基础、兴产业、优治理、促振兴,更好地建设美丽龙丰新家园。”龙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雷华龙说。
2024年,播州区认真学习借鉴“千万工程”和“浦江经验”做法,采取“村党组织+管事小组+群众”组织方式,建立“管事小组”700余个。深化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采取“区级统筹、镇级组织、村级实施、群众自愿”的方式,统筹成员单位政策资源,深入推进“红星自治村民组”建设,与“无诉”村社、“有事好商量”建设等深度融合,探索完善以基层党建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强化基层治理、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带动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尚嵇镇茶山村坚持在农业高质量发展上下功夫,通过党支部引领、村社企联建模式推动集体经济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走进茶山村大米加工厂,一箱箱优质的茶山关大米正被打包装车,准备运往各地。2022年,茶山村村支“两委”通过“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与贵州壹华仁堂商贸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建成投入使用大米加工厂,着力打造“茶山关”生态大米品牌,并从产品种植、加工生产到销售提供全流程服务。
“近半个月,我们米厂已经运了有15吨左右的大米,销往全省的40多个店面,客户的反馈还是比较好的。”贵州壹华仁堂商贸有限公司后勤部工作人员彭开红说。
米厂的投入使用不仅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动力,也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让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增收。村民黄费贤长期在米厂务工,平时还能照顾自家生产,对于现在的生活状况,她感觉还是不错。
“我在米厂上班,收入有两千块钱左右,按计件来算,很满意。”黄费贤说。
2024年,茶山村发展种植水稻800余亩,加工厂收购100余吨稻谷,带动群众增收20余万元,集体经济增收20余万元,进一步延伸了稻米产业链条,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我们坚持以党支部引领,村社企联建为抓手,以探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着力点,我们继续坚持发展千亩稻油轮作产业,做好做大我们的义渡农庄旅游项目,推动形成企业获益、村级得益、群众受益的多方共赢格局。”茶山村驻村第一书记邓一剑说。
播州区通过抓产业强集体,夯实物质基础,深入推进“党支部引领·村社企联建”试点建设,探索“党委+党支部+协会+专业合作社+农户”融合发展模式,成立产业党支部33个,产业党小组170个,培育“党支部引领·村社企联建”村32个,推动打造“四在农家·和美乡村”一类村13个,实现农业产业增效,农民、企业和村集体增收,为乡村全面振兴夯实了基层基础。
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2025年,播州区将以“黔进先锋·贵在行动”为总载体,严格落实省委“强双基”若干措施,聚焦工作重点、难点,采取抓两头带中间工作思路,扎实把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和基层党建重点任务抓细抓实抓到位,推动工作取得新成效、实现新突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