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
  • 关怀版 |
  • 设为首页 |
  • 网站地图 |
  • RSS订阅|
  • 个人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中心 > 镇乡传真

洪关苗族乡:“粮药套种”新模式 增收致富有“良”方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视力保护色: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近年来。洪关苗族乡立足地域和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通过流转土地、撂荒地整治、招商引资,探索“传统农作物+中药材”的间种模式,在里间种套作天门冬、黄精等中药材,不仅盘活了土地资源,还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进一步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夯实了产业基础。


走进洪关苗族乡小坝场村的天门冬种植基地,放眼望去,一行行、一垄垄天门冬长势喜人,绿意盎然。农业技术人员正在向种植户详细讲解天门冬的管理方法。



洪关苗族乡海拔在1100米到1400米之间,年均气温14.5℃,森林覆盖率达53%,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和优越的生态环境为孕育中药材提供了有利条件。


天门冬块根是常用的中药,具有滋阴润燥、清热止咳的功效,天门冬从种植到采收至少需要3至4年的时间。为解决天门冬漫长的种植周期和效益空白期群众的收益问题,洪关苗族乡根据传统农作物玉米和天门冬生长特性,结合实际,创新“玉米+天门冬”的“粮套药”种植模式,切实让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冬闲人不闲,种植大户罗仲良正利用冬闲时节的空余时间,对自己种植的天门冬进行除草、固土等管护工作。罗仲良间种套作的天门冬目前长势良好,套作的玉米等农作物也喜获丰收。


“‘粮套药’种植模式,把土地全部利用起来了,在收成上,每一亩地收苞谷在1200斤左右。”罗仲良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