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中心 > 镇乡传真

播州区:做强“林”经济 蹚出林下掘“金”路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视力保护色:

播州区现有林草资源面积200万亩,林地面积175万亩,森林覆盖率55.3%,林下经济发展基础较好。近年来,播州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充分发掘林地资源,科学利用林下空间,深挖林下经济发展潜力,探索建立“东、中、西”三条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示范带,林下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吃天麻一定要吃贵州这边的,是生于大山,长于大山,取于大山,原生态土生土长的。”在乐山镇新土村的500亩林下天麻种植基地,两名主播正在推销刚刚从林地里挖出的乌红杂交天麻,林地直播的现场感吸引了不少观众,很快网友们就直接下了订单。

零点兄弟有限责任公司电商部经理王宇华告诉记者:“因为今天我们这个号是第一天开播,已经出了两单了,是出到外地的,一单上海一单安徽,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始。”



新土村地处播州区西部,海拔1100米,温度、湿度、土壤、气候都适宜开展种植天麻,2023年零点兄弟有限责任公司与当地合作社合作发展了林下天麻种植。


“当时我们经过考察,发现乐山镇的气候条件很适合天麻生长,所以我们就选择了这个地方,在种植、采收的时候也解决了当地部分就业问题。”王宇华说。



林地这一边在直播,而在另一边,天麻采收工人正戴着手套,随着土层的抛开,一个个天麻随即呈现在眼前。


“我在这里采天麻有十多天了,有时有一百多个人一起采,一天要采几百斤,我们每天在这里做有150元的工钱,包吃,还包接送,离家近,很方便。”天麻采收工人罗远梅说。


零点兄弟有限责任公司通过采用仿野生种植技术,充分利用林间空地,每平方米种植天麻可采收10斤新鲜天麻,通过药企收购、直播带货等方式进行销售,每平方米收益达到260元左右。通过“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不仅增加了产业附加值,还为村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渠道。


“像今年的天麻种植产业,创造了近百万元的就近务工收入,这样我们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就业了,同时新土村重要的资源禀赋就是森林资源,有8000多亩的林地,今后我们不仅仅是发展天麻种植,还计划设立林下经济长廊,作为新土村的特色产业来进行打造,结合观光旅游以及乡村康养等系列的措施,实现新土村的全面振兴。”乐山镇新土村驻村第一书记陈胜说。


乐山镇新土村天麻破土而出,在播州区东部的团溪镇生产村,受雹灾损毁的千余亩林地也在孕育新生机。


“这是种植的黄柏树,一般是在5年到7年之间就可以采收,现目前的一斤黄柏,收皮的大概是每斤5块钱左右,效益十分可观。”团溪镇生产村党支部副书记罗中波介绍道。


2023年5月,团溪镇遭遇特大雹灾,生产村千亩林地遭受损失,当地探索以党支部引领、村级合作社与市场主体合作发展模式,引进中药材种植大户,种植黄柏、山桐子、茯苓、黄精等中药材。



通过科学套种,在生产村千亩林地,山桐子、黄柏、黄精向上生长,茯苓向下发育,林地行间空地得到有效利用,长效作物与短效茯苓产业相结合,产业综合效益得到全面提升,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增收。有钱挣,气温再冷,村民也闲不住,生产村村民杨珍远一大早就来到山林,开始了除草工作。“我离家近,一个月有2000多块钱,很不错的。”杨珍远说。



像杨珍远这样就近务工的村民生产村还有很多,罗中波和记者算了一笔务工收入账,每500多亩就要4000多个工人进行管护,按每个人120元一天,接近50万元的工资,除了工资收入以外,部分有林地的村民还可以得到一笔固定的林地流转费。


“黄柏种植面积大概是800余亩,茯苓的种植面积是1400多亩,带动当地就业40余户,当时林下种植的主体是在老百姓手中以流转的方式,按三个阶段进行流转,第一个五年每亩是60元,第二个五年每亩80元,第三个五年每亩是100元。”罗中波告诉记者。


乐山镇新土村、团溪镇生产村只是播州区推进林下经济产业的一个缩影。枫香镇苟坝村依托特色产业资源优势,杜仲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芶江镇红山村利用柞树资源推进柞蚕养殖,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今年以来,播州区林下经济面积达30.5万亩,实现全产业链产值9亿元;特色林产业产值3亿元,林业综合产值35.2亿元,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下一步,播州区将紧紧抓住乡村振兴战略机遇,积极探索森林“四库”联动和“两山”理论转化通道,进一步着力抓好林下经济顶层设计、资源利用、产业链条延伸、服务指导等工作,为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助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